從猶豫不決到行動力:克服心魔,開始寫部落格的旅程

by 福先生
Blog撰寫練習輸出

當猶豫不決,沒有行動力時,該怎麼面對呢?

你有沒有過這種經驗——說好了要做點什麼,結果過了好久還是停在原地?
像是:「是不是可以做個副業?」、「好像該計劃一趟旅行?」、「家裡那個壞掉的東西是不是該修一下?」
然後……這些想法就一直停留在腦海裡,變成沒動過的待辦事項。

這篇文章,就來聊聊我自己在開始寫部落格前,跟「拖延」拉扯的一段小故事。

從旁觀者到行動者的兩年

大概兩年前,太太Aya開始寫部落格。
她每天閱讀、寫作,持續累積內容,從無到有,慢慢建立自己的風格與影響力。
看著她的成長,我開始思考:「我是不是也可以寫點什麼?」、「我要不要試試看?」
但這些問題,始終停留在「想一想」的階段,完全沒有進展。
身為一個不擅長寫文、又容易想太多的人,我給自己找了一堆理由,結果兩年就這樣過去了……

心魔:那些讓人停滯不前的藉口

我試著回想,為什麼遲遲沒有行動?
有時候,人其實不太容易誠實面對自己,於是我整理出這些當時常掛在嘴邊的藉口

1.「已經太多人寫了,還需要我嗎?」

當初有寫部落格的念頭,想的是:「工作之外,有沒有機會經營個副業?」
然後,理性(但其實是拖延)模式就啟動了:

  • 「現在寫部落格的人這麼多,還輪得到我嗎?」
  • 「文章海量,誰會看到我的內容?」
  • 「現在 AI 這麼強,之後應該更沒機會了吧?」
  • 「辛辛苦苦寫這麼久,回報率到底多少?」

分析得頭頭是道,結論就是——好像不用開始了(笑)。
但後來回頭問自己:「我真的只為了賺錢才想寫嗎?」如果不是,那麼這個理由根本不成立。

2.「不知道要寫什麼?」

如果要經營自媒體,肯定要思考:「我要提供什麼內容?」、「能帶給讀者什麼價值?」
娛樂?資訊?知識?療癒?

於是我開始自問:「我的興趣是什麼?」、「我的專長是什麼?」
然後發現……沒有答案。
在職場打滾十幾年,居然想不出自己擅長什麼,更別說有什麼想深耕的領域了。
這讓我意識到——原來我對自己一點都不夠了解。

3.「還沒準備好……」

太太給了很實際的建議:「你就先寫啊!想到什麼就寫,慢慢找到自己的方向。」
但我立刻開啟「猶豫模式」:

  • 「沒時間寫啊!」
  • 「不知道該用什麼平台!」
  • 「Blog 名稱要取什麼?」
  • 「我還沒準備好啦!」

這些問題當然都重要,但當時的我,拿這些當擋箭牌,來掩飾自己不敢開始的事實。
真正的問題是——我不想面對跨出第一步的不安。

是不是有點熟悉?
我們身邊是不是也有這樣的人(甚至自己也是)——
想做一件事,先怪環境、怪時機,接著說「不知道該做什麼」,最後再補一句:「等我準備好再說。」

找到行動的動機

後來,我開始思考:「那我為什麼想寫部落格?」
如果不是為了副業,那我的動機到底是什麼?
最後,我找出了讓自己願意開始的理由。

1. 練習輸出,自我探索

有時候,我們每天忙碌,卻不太清楚自己到底在忙什麼。
看了一篇好文、聽了一場演講,當下覺得收穫滿滿,但過一陣子就忘了。
這是因為資訊只是在大腦裡「短暫停留」,沒有透過整理、輸出來內化成自己的東西。

輸出的方式有很多種:寫筆記、編輯一篇小影片、還是手繪一張插畫,
如果透過這個過程能讓思考變清晰,能讓生活的體會更加細膩,那就值得試試。

磁碟重組

(早期電腦透過磁碟格式進行碎片化整理,讓效能更好)

化輸入為輸出

(透過練習輸出,轉化為輸入,而透過問題解決的過程,也可以當作是輸入的養份)

2. 經營自媒體,向宇宙招手

經營媒體的本質,是一種與世界溝通的方式
寫部落格不只是記錄,透過網路讓跟妳相投的相互認識與交流
看著Aya因為寫作,認識了一群有趣的人,甚至有讀者因為她的文章,改變了一些生活習慣,
感覺到他的喜悅與成就,讓她一直持續寫下去的動力,
雖然有時也是迷惘的,但能與人交流的回饋而成長,也許會是一個不錯的奇幻旅程。

3. 保持覺知,品味生活

日復一日的生活,容易讓人變得麻木。
但當你有了「輸出的需求」,就會開始觀察生活的細節

這杯咖啡為什麼特別順口?
這家店的服務為什麼讓人印象深刻?
這件事有沒有更好的解決方案?
當你開始思考這些,生活就不會只是單調的「過日子」,而是充滿各種「可以記錄與分享的體驗」
這讓我覺得,寫作不只是表達,而是一種「練習好好生活」的方式。

最後,還是要行動!

但如果我不開始做,那這些想法就永遠只是想法。
持續行動才是克服猶豫不決的好方法。

MASA開始做

(擷取自MASAの料理ABC影片,覺得MASA老師每次開始之前都會說,”好我們開始做,有一種儀式感,覺得很有趣^^)
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