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次跟人家講話的時候,腦裡總是出現一個畫面,
想要用畫圖的跟對方說,但話語或文字上,總是沒辦法講得清楚,
沒錯! 如果您也有類似的情況,就跟我一樣是偏習慣性圖像化思考的人。
從小我就習慣在思考或記憶時,邊寫邊想,透過動手書寫來強化記憶,有時甚至能激發出更多靈感。
即使現在數位工具盛行,對我這個 7 年級生來說,手寫與畫圖仍然是不可或缺的習慣。
而新世代的年輕人,或許已逐漸改變這種方式。
今天,我想和大家分享「動手寫」與「圖像化思考」對我的影響與應用。
動手寫的感覺:隨性書寫與思考的碰撞
這裡所說的「筆記」或「手寫」,並非專業筆記專家的系統性筆記,也不是文青少女的精美手帳,
而更像是草稿、塗鴉,甚至像與他人討論時在白板上隨手寫下的筆記。
我習慣先自由發想,再透過整理歸納,將內容變得更有條理。
記憶具象化的魔力
小時候背英文單字時,老師常建議邊念邊寫來強化記憶,對我來說這招很有效。
不過,也因為這樣,我的單字記憶更偏向「圖像化」,
例如:以字根、字尾來記憶詞彙(如 im-、ex-、un- 開頭,th、er、vers 結尾),
但這也導致我沒有專注於音節學習,導致英語口說能力較弱(T_T)。
儘管如此,這並不代表這種方式不好,反而證明了「動手寫」對於加深記憶與思考的幫助比打字更有效。
正如這篇文章《電腦打字那麼方便,為何我們還要用手寫字?》所探討的,
手寫能夠提升大腦的專注力,進而幫助我們更好地內化資訊。

圖像化思考:讓資訊更清晰易懂
除了文字書寫,運用圖像式筆記或溝通方式,能夠幫助我們更快釐清議題,也能讓他人更容易理解。
例如,我特別喜歡閱讀日系商業書籍,並非因為個人偏好日本文化,
而是他們的書籍編排方式較為直覺,運用了大量簡單圖文,使內容更有結構、更容易吸收。
相較之下,歐美或台灣的書籍往往以純文字描述為主,對於不習慣大量閱讀的人來說,
可能較難迅速掌握重點。而圖像式思考的應用,則能夠大幅提升理解與溝通的效率。

(拍攝自:頂尖外商顧問的超效問題解決術,
說明描述事件時,透過主詞、觀點的轉換,讓對方成為當事人,加強真實感)
📖 推薦書籍:
🔹《高效內化知識、輕鬆學以致用的神速圖解法》

【高效內化知識、輕鬆學以致用的神速圖解法:掌握簡單三元素,讓你讀書、開會、提案⋯⋯畫出筆記力、傳達力和說服力】
書中透過情境教學,示範如何拆解資訊,並透過不同的圖像元素(如方形、圓形、單箭頭、雙箭頭)來強化邏輯與概念。
例如,假設 A 公司的產品在寄送給顧客時,會附上試用品,讓顧客轉送給朋友,以增加曝光度。這種概念如果用圖像化表達,會比單純文字更容易理解。

(引用本書範例)
📌 圖像化思考的優勢:
✅ 綜觀複雜資訊,快速掌握核心重點
✅ 討論時更容易激發想法,促進團隊互動
✅ 提升描述精準度,並能迅速調整修改
✅ 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,有助於跳脫既有框架
✅ 讓溝通更直觀,增強說服力
無論在職場或日常生活中,許多觀點上的分歧,往往來自於資訊傳達的不精確。
透過圖像化的方式,能夠更有效率地表達想法,減少誤解,提升溝通品質。
快速自由輸出:放下完美主義,先動手再說!
很多人想嘗試圖像化筆記,但總覺得「畫得不好看」、「表達不夠清楚」、「不知道怎麼畫」而遲遲無法開始。
其實,最重要的就是「先動手!」
回想小朋友在牆壁上塗鴉時,他們並不會思考太多,而是隨心所欲地畫。
這種自由輸出的過程,本身就能激發創意與思考。
在一些創意思考課程中,老師強調「快速輸出與動手實作」,例如:
📌 透過便條紙寫下所有想法,再進行分類整理
📌 利用簡單材料做出概念模型,視覺化概念
📌 先產出初步雛形,再進一步修改與優化
這些方法讓我們在思考時,不會卡在「該怎麼開始」,而是先有初步成果,
後續再做調整與改進。同樣的概念,也適用於圖像式思考與筆記。

總結:
🔹 動手寫 能夠幫助記憶與思考,提升專注力
🔹 圖像化思考 讓資訊更直觀,提升理解與溝通效率
🔹 快速輸出 擺脫完美主義,先開始才能逐步優化
不論是筆記、學習、職場簡報或個人表達,這些方法都能讓你的思維更有條理,
也更具說服力。試著拿起筆,畫下你的想法吧! 🎨📝